院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-  新闻动态  -  院系动态  -  正文

蒙古学学院开展非遗专业实践教学

作者:青春 来源:蒙古学学院 发布时间:2025-10-27 点击数量:

为深化产教融合,培养非遗传承人才,10月25日,蒙古学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。在专业负责人青春与学业导师文慧的带领下,30名2025级非遗保护专业学生赴鄂温克族自治旗创业园开展实践调研活动,并在“太阳姑娘”非遗技艺工作坊开展实践课程。

本次实践课程特别邀请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艾吉玛主讲,她以鄂温克族历史文化为切入点,系统梳理了鄂温克族非遗技艺的起源、发展及核心传承脉络,为学生搭建起“文化认知+技艺学习”的基础框架。课程采用“实操实训”模式,艾吉玛及工作室成员演示“太阳花”皮毛拼贴工艺与“撮罗子”传统搭建技艺。学生参与从选材、剪裁到成型全过程,体验“太阳花”饰品制作中的貂毛捻线、驯鹿皮裁剪等20余道工序,以及“撮罗子”桦木框架搭建、桦树皮苫盖等技艺,打破“纸上谈非遗”局限,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文化基因。艾吉玛结合创业经历介绍“非遗+文创+旅游”产业化模式,鼓励青年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。她强调,非遗传承需扎根青年群体,培养懂技艺、善创新的传承人。这种“产学研”融合模式,有助于构建“课堂-工坊-市场”全链条培养体系,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体验。

本次实践是“产教融合”育人模式的关键一环。在传承人“手把手”指导下,学生掌握非遗技艺,领悟鄂温克族“天人和谐”生态智慧——如“太阳花”承载的太阳神信仰、“撮罗子”体现的“道法自然”哲学。通过“校地合作”与“双导师制”,结合行业专家实践智慧与学术导师理论指导,打通从技艺传承到文化理解的路径,培养懂技艺、善创新、愿传承的复合型人才。

课程结束后,学生代表分享体会时表示,本次亲身体验后,才真正理解非遗是“活的文化DNA”,而非“博物馆里的文物”,传承人的创业故事展现了非遗传承的多元可能性。此次非遗专业实践教学,不仅为非遗保护储备了青年人才力量,更让古老非遗在青春接力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